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浅谈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施工质量控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2/29 13:37:20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4.3.1勘察设计方面的原因,勘察资料太粗或有误,与实际地质情况发生较大的出入,使得桩尖实际已经进入持力层,而从勘察资料方面反映沉桩还不到设计标高;

  4.3.2桩锤陈旧、长时间连续作业锤体发热或桩帽缓冲层过厚,造成锤击力不足,另外桩锤选型不合理,进场的打桩锤太小,造成锤击力不足。打桩施工中锤击力不足是导致沉桩达不到设计控制标高要求的直接原因;以及由于机械故障引起打桩中途停顿时间过长,故障排除后已无法继续施工等;

  4.3.3现场施工人员误将沉桩时遇到坚硬的障碍物或厚度较大的硬隔层、桩尖遇到密实的粉土或粉细砂层等打桩过程产生“假凝”现象理解为已经底达设计要求而提前停止锤击,造成沉桩不符合要求;

  4.3.4桩头被击碎或桩身被打断,无法继续施打从而诱发沉桩达不到设计控制要求;

  4.3.5布桩密集或打桩顺序不当,采取或无意中形成封闭式打桩路线,使后打的桩无法达到设计深度,并使先打的桩上浮,严重时还造成断桩质量问题发生。

  4.5桩顶偏位

  4.5.1施工人为因素造成的测量放线有误,或测量控制点未进行定期校核、桩尖插桩施工时对中工作不认真,在刚开始施工时就埋下桩顶偏位的质量隐患;

  4.5.2不合理的打桩顺序不当施工顺序和施工路线,使得先施工的桩位被挤动,特别是在软土层中, 先施工的短小桩更容易跑位;

  4.5.3片面追求工期,一味加快沉桩施工速度,打桩速率过大引起打桩区土体应力以及孔隙水压力剧增,此土体应力以及孔隙水压力推动桩及桩间土发生移位;

  4.5.4不规范的基坑土方开挖,使得桩间土的应力和孔隙水压力不平衡地骤减,桩间土推动桩发生位移、浮动等,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断桩问题发生;

  5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5.1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完善高效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加强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教育作业人员树立严格的质量观念;

  5.2严格执行桩进场验收制度,验收执行施工规范,坚持不合格的桩不用。现场验桩不但查验桩的出厂合格证,还应由制桩厂家出具桩身混凝土抗压强度报告,以及钢筋、水泥、砂石料复试报告等质保资料,尽量选择质保体系完整、质量稳定的桩材厂家供货;

  5.3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桩的规格以及桩基设计条件,选择合理的施工机械(包括打桩机、打桩锤及喂桩机械),桩锤与桩帽、桩帽(送桩器)与桩之间保持良好的弹性接触;

  5.4桩吊运过程中除坚持轻装轻卸、慢速行驶外,还应注意吊桩的索具长度,保持桩身与钢丝绳的夹角不小于45°;

  5.5 插桩时应调校桩架及桩身垂直度,对于一般土质而言桩尖入土1/4-1/3桩长后不宜再强行调校桩身垂直度,否则可能发生断桩;若桩身倾斜过大必须校正时,应在拔出桩尖用碎石或河砂填满桩孔后重新插桩;

  5.6电焊接桩应采用试桩确定时的施工参数(施焊电流及施焊层数,桩锤选型亦然),焊接完成后,宜将焊缝冷却10-15分钟到自然温度后再打桩,以免焊完既打造成焊缝遇水发生“淬火”现象;

  5.7送桩施工前应先在桩顶加纸垫等缓冲设施,然后再套送桩器送桩。送桩时应观察桩顶及送桩器是否发生抖动,若抖动则应及时调整打桩机以使桩顶、送桩器不发生抖动为原则,确保送桩顺利进行;

  5.8桩身出现轻微纵向裂缝时,可采取在桩身加钢板箍以继续沉桩。横向裂缝则有可能导致断桩,建议出现裂缝时桩材不用;

  5.9 关于大面积软土区沉桩出现桩体隆起、桩身倾斜及桩拉断等问题,可采用合理的沉桩工艺、打桩路线、限制沉桩速率以及采用桩位预引孔、打桩区设置释放孔辅助方法沉桩等办法来解决,实践证明上述方法是必要可行的;

  5.10预应力混凝土开口管桩打桩施工时,为防止桩管内气体、水及泥巴(预引孔施工时)因压缩而将桩涨裂,可在桩帽上开设透气/水孔,透气/水孔的面积不宜小于桩内截面面积的2倍,以使桩管内的气体或水、泥巴在沉桩时能及时顺利地排出;也可将预引桩孔中的水抽干后再打桩或改开口型桩为闭口型桩,同时控制沉桩速度。

  6 建议与设想

  对于软土区大面积密集型桩基,建议设计部门采用长而稀的设计布桩原则,充分发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本身强度高的特点,尽量采用端承桩或端承摩擦桩。根据我们的施工实践经验,稀疏的布桩有利于工程质量控制。同时希望建设单位考虑合理的施工工期,不可过于压缩建设工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